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跟师李佃贵学治脾胃病

2018-12-12 11:24 发布人:黄秋实 浏览:

  2018年参加河北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幸跟师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侍诊抄方,现从辨证观、用药观、治疗观三个方面谈谈在跟李佃贵教授学习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收获。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辨证观

  李佃贵教授在治疗脾胃病时,重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运用,把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理相结合,把胃镜和病理作为中医四诊望诊的延伸。脾胃病患者多以反酸、烧心、痞满、纳呆、大便不调等宏观症状来就诊,如果只以宏观辨证治疗,对于胃癌等有形之实邪患者效果往往欠佳。而微观辨证借助现代胃镜、病理等检测手段,从微观辨证对病情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根据胃黏膜是糜烂、充血、水肿、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情况,合理配伍用药。

  李佃贵认为在临床上辨证很对,但是患者服药后,症状缓解往往不明显。所以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理相结合的辨证方法,有助于在临床上减少误诊和提高疗效,同时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肝癌、胃癌,同样都可以出现湿浊中阻,浊毒内蕴证。如不去结合微观辨证,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还可能耽误病情。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肝癌、胃癌的用药侧重,和预后也不一样,这个时候更凸显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重要性。

  古今接轨的用药观

  李佃贵在处方选用药物时,重视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与现代药理研究的相结合。根据病位所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用药以枳实、厚朴、陈皮等降气药为主,以顺其生理特性。同时并提出脏腑以喜为补,胃喜降恶升,治疗宜降、宜下、宜通的原则。同时在生理特性方面,胃喜润恶燥,以降为顺。在病理方面易导致胃气上逆,痞满阻塞与中焦为主。

  古代脾胃病患者就诊时,医生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结合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选用药物。如反酸烧心为主者加瓦楞子、海螵蛸,腹胀辨证为气滞为主者加厚朴、枳实、陈皮、苏梗等;口干口苦辨证为湿热中阻者加茵陈、黄连、蒲公英等;便秘辨证为热结者加大黄、玄明粉、芦荟等;呕吐辨证为胃热引起者加苏叶、黄连,胃寒为主者加半夏、生姜等。

  现代医生借助现代药理研究成果,针对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癌等患者常加入山甲珠、全蝎、蜈蚣、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藤梨根、白英、冬凌草、薏苡仁等现代药理研究具有逆转肠上皮、杀灭幽门螺杆菌、抗癌等作用的药物。

  李佃贵教授根据古今医家对脾胃病的认识,重视人天观与疾病的相关性,并结合饮食习惯、气候、地域以及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制定了脾胃病1-8号方。此方具有化浊解毒、疏肝理气、活血止疼、清热利湿等功效,同时根据基础方的灵活加减在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胃癌等疑难脾胃病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衷中参西的治疗观

  衷中参西是近代名医张锡纯先生提出的学术思想,是中西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先生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录了大量的中西汇通的学术思想。

  李佃贵在治疗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时,除解决患者腹胀、纳呆、反酸、烧心、嗳气、疼痛、便秘等症状的同时,也注重患者胃镜和病理表现的逆转。从而达到先控制,再逆转的目的。提出未癌先防,已癌防复的防治策略。

  对于已经发生癌变的胃癌、肝癌等患者,根据病情分期,选择择期手术。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吸取西医对不同胃癌术后的生存率和容易复发转移的时间,合理确定药物服用的时间。李佃贵不排除西医对脾胃病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而是根据病情,合理地选用治疗方法,并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治疗体系。

  李佃贵教授在治疗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癌前期病变和胃癌、肝癌等疑难病时,根据大多患者有腹胀、纳呆、乏力纳差、口臭、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等症状提出了湿热中阻,浊毒内蕴的证型,并创立了浊毒理论学说。

  中医不仅仅是一门治病的学科,更是蕴含了气象学、天文学、人文哲学,融儒、道、巫等于一体。现在好多人对古代的巫师大多认为是封建迷信,其实不然,这不正是我们现在中医心理学的雏形吗?钱学森说21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医,他早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的未来化,进而提出中医的现代化可能引起医学的革命。李佃贵教授常讲,学中医要做真中医,不要做假中医,看病时要保持中医思维,可以现代化,但是不要西化。达到尊古而不泥古,学西而不成西。李佃贵以博学、开放、包容的学术胸怀,坚持中医思维,终成一代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