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香囊和膏方的使用指导手册

2020-06-08 14:02 发布人:宋微微 浏览:

   南华县中医医院膏方室简介

  为弘扬及传承祖国中医药文化,提升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体现中彝医药特色,突出中医药在治未病、健康保健、疫情防治过程中的优越性。在院长任斌(主任医师)及其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并在药剂配液科顾林(副主任药师)的组织及科室成员的努力工作下,结合医院现有实际情况,膏方室的规划设计方案经多次修改完善,组织施工及设备安装调试,于2020年5月份初步建成,为促进医院中彝药制剂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正宗膏方的三大特色

  1、名药:精选道地食材膏方采用的阿胶、龟甲胶、鹿角胶、黄明胶、鳖甲胶等的原料,严格监控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保障原料正宗,保障产地正宗,保障膏方的确切疗效。

  2、名方:针对不同的性质和体质类型,经辨证后配方制膏,一人一方,量体用药,方能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目的。膏方在充分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的前后一致和君、臣、佐、使的得当配伍的基础上,做到虚实兼顾、寒温得宜、升降并调、气血同治、动静结合,从而达到阴阳平衡"以平为期"、"以和为贵"的目的。

  3、名法:沿袭古法工艺膏方的定制加工流程,主要有七个步骤:配方、浸药、提取、浓缩、收膏、分装、凉膏。严格按照 "一人一方一锅"的规范煎制膏方,通过定制的模式,真正做到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无明胶,保证了膏方的安全、绿色和可靠。

  你知道香囊吗?

  一、香囊的起源。

  香囊属于中医佩香疗法的一种,一般由白芷、艾叶、辛夷、薄荷、冰片等散发出天然香气的中药填充制作而成,也可根据自身需求填充其他药物制作而成,借药味挥发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在我国的运用源远流长。

  周朝有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防病习俗。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具有祛秽保健作用的香囊,说明汉朝人已经擅长使用香囊防病。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伤寒方上》中各种辟瘟药方所选的药物均以芳香药为主,并且许多药方是采用佩戴香囊的方式使用的。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中就记载了太乙流金方、虎头杀鬼方等多个中药香囊辟瘟处方,方法是将药物打成散,装香囊中悬挂,以起到辟秽作用。除了治疗疾病,香囊在古代还可用作饰物、美容、清新气味,青年男女常用互送香囊的方式寄托情谊。

  预防病邪侵犯,一方面需要注意提升自身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则要扶正祛邪。

  二、香囊的作用途径:

  1、固护门户。

  中医认为:“肺朝百脉,司呼吸”,“肺开窍于鼻”,鼻是人体重要门户。“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热传染病最先侵犯呼吸系统。预防疫病,最重要的是提供人体免疫力和切断疫气传播途径。香囊既可振奋人体正气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功效,同时又能净化空气,避其毒气,在鼻黏膜形成不利于疫毒传入的小环境。

  中药香囊的芳香味能散、能行、能开,具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效应。比如,具有芳香味的藿香能化湿,薄荷能辟秽,麝香能开窍,佩兰能醒脾等,治湿阻中焦、神昏窍闭、湿浊困脾等常分别选用。芳香类中药制成香囊内容物,经口鼻吸入,可对人体进行整体调节。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芳香类中药含有的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抑菌、抗病毒作用。多项研究显示,芳香类中药对流感、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多种疾病有预防作用。

  2、皮毛肌腠与五脏六腑相贯通。

  皮毛腠理与五脏六腑相贯通,其药物外用,药性可从皮肤毛窍汗孔而入腠理,再经过经络的输送直达脏腑,从而起到调整机体阴阳平衡、鼓舞正气的作用,所谓“服气”二字,则起源于服香气也。清代医家吴师机《理瀹骈文》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皮毛肌腠与五脏六腑相贯通、内外相合,药物外用,药性可经皮肤毛窍、汗孔入腠理,通过经络的输送而达脏腑,起到调整机体阴阳平衡、鼓舞正气,抵御外邪的作用。

  从临床看,中药香囊用途广泛,既适用于轻症、缓症、慢性顽固性病症、外感类疾病、鼻炎类疾病,也适用于眼睛干痒、目赤肿痛,湿邪困脾导致的头沉头昏以及头脑不清醒,脚臭狐臭等体液分泌问题。既可以用于急症期辅助治疗,也可用于康复期巩固治疗。

  三、香囊的使用方法

  1、随身携带。可以放在衣服口袋里(最好是西装或衬衫的上衣口袋,让体温加速中药香味的散发,而散发出来的药香可以直接上升于口鼻,这样的效果更好)或胸牌之上。

  2、在办公室、电梯里、汽车内等密闭环境里挂几个,能有效的降低密闭空间的湿度和驱逐瘟疫之气。

  3、在卧室床头、厨房、客厅里挂几个。

  4、在办公桌上、学习桌上放置,让鼻子可以随时闻到。

  四、使用香囊需注意什么?

  需要提醒,香囊适用于大部分人佩戴,但有以下情况者不宜使用:安神醒脑的香囊不适合睡眠不好者用;有活血化瘀药物的香囊不适合妇女月经期、孕期用;有过敏体质者不建议用香囊;口干舌燥、津液不足者不建议用。

  1、香包气味变淡时可以揉搓一下,让香味重新挥发,或者更换香包内的艾草;使用香囊时要防水、防潮,香包不能碰水。

  2、孕妇不建议使用,三岁以上的小孩佩戴时要告诫不能入口。

  3、对某种药物过敏或过敏的人群,禁用。

  4、此香包仅指佩戴外用,不能口服或煎煮服。

  5、过敏体质者尽量不要将香囊挂于室内空气流通处。

  一般情况下,香囊放在身上、车内、办公室或家庭居室内都可以。此外,香囊中的药物重在辨证配伍,而不在价格高低,不必追捧价格高昂。另外,香囊只能作为辅助治疗应用,生病后还是要配合内、外用药等主要治疗方法,同时注意保健和锻炼。

  附:此次南华县中医医院膏方室制作香囊的组方及方解。

  1、名称:芳香醒脑驱虫香囊(芳香醒脑即改善室内异气,唤醒机体的神态;驱虫即驱除易感传染源如蚊、蝇等)。

  2、组方:该香囊在清代名医吴尚先《理瀹(yuè)骈文》,此方在羌活、柴胡、吴茱萸等中药组方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在本院云南省名中医主任医师任斌的指导下,并在副主任药师顾林的主持及不断改进组方研制的情况下,最终确定加入艾叶、藿香、丁香、木香、樟木子、石菖蒲、肉桂、香草、薄荷等等中药饮片,经加工制作而成。

  3、方解:香囊中石菖蒲、藿香芳香化湿、醒脾;石菖蒲、香草的芳香之气可有开窍豁痰、醒神益智、提神醒脑;丁香、吴茱萸、石菖蒲芳香辟邪,再加肉桂可增强温里散寒之功,使邪不内生;艾叶、樟木子可助以上几味中药温里散寒之力,另有驱蚊蝇等虫之害;羌活辛温解表散寒使邪不外感;木香、丁香合用可调畅气机温肾助阳,使温阳之气遍达全身;柴胡、薄荷可疏散风热、清热解表,使热邪排出并可缓和以上诸药的温热之性;其中羌活、柴胡主表主升;吴茱萸、木香主降;藿香主里又主表,以上多味中药合用,能散、能行、能开,具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脑、温胃和中之功效,可通调六经,使气机调畅,邪不内生及外感,寒、湿、热、瘀可散,尤其适用于尚未感受邪气的易感人群。并将在发展中,结合季节变化及大众养生保健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增加适用的香囊制剂品种。

  香囊包吊牌

  膏方

  你了解膏方吗?

  一.什么是膏方

  1、膏方,又叫膏剂、膏滋,以其剂型为名,比如二冬膏、四物汤膏、枇杷膏就属于这类剂型号:膏方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膏方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中医理论,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而冬令进补,更以膏方为最佳。膏剂有外敷和内服两种,外敷膏剂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药物剂型,除用于皮肤、疮疡等疾患以外,还在内科和妇科等病症中使用。

  2、在中医理论里,膏方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治疗、预防、保健等综合作用的传统中医理论个体化辩证施治的中药材调制而成的剂型。它是在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如:胶类、糖、蜂蜜)而制成的一种黏稠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其中,处方中药材尽可能选用道地药材,全部制作过程操作严格,只有经过精细煎熬,提取中药材有效成分而加工的膏方最终才能成为上品。

  二、膏方的适宜人群

  1、慢性病人的进补:原来患有慢性疾病,冬令季节,可以结合它的病症,一边施补,一边治病,这样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作用更大。从目前临床应用膏方的情况来看,不但内科病人可以服用膏方,妇科、儿科、外科、伤骨科、五官科的病人都可以服用膏方药,气血阴阳津液虚弱的病人也都可以通过服用膏方来达到除病强身的目的。

  2、亚健康者的进补:现代社会中青年工作生活压力和劳动强度很大(主要为精神紧张,脑力透支),同时众多的应酬,无度的烟酒嗜好,长期不足的睡眠及休息,均可造成人体的各项正常生理机能大幅度变化,抗病能力下降,从而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就非常需要适时进行全面整体的调理,膏方疗法就是最佳的选择。

  3、老年人的进补:老年人,由于它的生理特性,人体的各种机能,都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向衰退,而冬令进补,则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4、女性的进补:对于女性来说,脾胃主全身元气,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就容易造成女性的衰老;若脾胃能吸收饮食中的营养,充分滋养全身脏器及皮肤腠理,当脾胃正常运转时,全身的营养不断得到补充,人的抗衰老能力、生命力随之增强,脸部就会红润,皮肤就会充满光泽和弹性。

  5、儿童的进补:小儿根据生长需要可以适当进补,尤其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久咳不愈,厌食、贫血等体虚的患儿宜于调补。

  三、膏方的起源、历史

  1、膏方历史悠久,起于汉唐,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辨证组方拿药如马膏,主要供外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唐代《千金方》中个别"煎"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王焘《外台秘要》有"煎方六首"。

  2、宋朝膏逐渐代替煎,基本沿袭唐代风格,用途日趋广泛;如南宋《洪氏集验方》收载的琼玉膏,沿用至今,同时膏方中含有动物类药的习惯也流传下来;如《圣济总录》栝萎根膏,此时膏方兼有治病和滋养的作用。

  3、明清膏方更趋完善和成熟,表现为膏方的命名正规、制作规范,膏专加工指滋补类方剂,煎指水煎剂;数量大大增加,临床运用更加广泛。明朝膏方即广为各类方书记载,组成多简单,流传至今的膏方有洪基《摄生总要》"龟鹿二仙膏"、龚廷贤《寿世保元》"茯苓膏"以及张景岳的"两仪膏"等。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宫廷中亦广泛使用,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有内服膏滋方近30首。晚清时膏方组成渐复杂,如张聿青《膏方》中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等,并强调辨证而施,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4、近现代膏方在上海、江浙及广东广泛使用,尤以上海为甚。

  四.膏方的制备

  千百年来,中医学在膏方的制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加工经验。这些内容,一部分记载在有关的中医药典籍里,一部分蕴藏在老药工的实际经验中,均有待于不断发掘继承。

  (一) 配料

  1、配伍原则

  用膏方治病,既可一味单方,又可使用复方。按照病情需要和用药法度,将两种以上药物合用,就是配伍。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药物与药物之间出现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而增进疗效,减轻和消除副作用。在治疗方法上,单方药简功专,针对性强;复方药宏效广,对较复杂的疾病证候全面照顾,应根据具体病情辨证处方。

  ⑴单用:单独使用一味药物制成膏方,如用白术治疗脾气虚证,用熟地黄治疗肾阴虚证,用桑枝祛除风湿,用地榆凉血止血等。

  ⑵复方: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按病情和配伍原则组成膏方,如天门冬与麦门冬同用,可增强养阴润燥作用;党参与黄芪同用,可增强补气健脾作用;旱莲草与女贞子同用,可增强滋补肝肾作用等。同时,药物合用可以减轻副作用,如术附膏中用蜂蜜,既可解除附子的毒性,又可取其甘缓,以缓解疼痛。补气养血膏中用了党参、熟地黄、枸杞子、黄精等众多滋补药,少佐陈皮理气和胃,司消除滋补呆胃的副作用。

  2、用药剂量

  临床多在一般汤剂处方诊治有效之后,在病情基本稳定或辨证清楚的基础上运用膏方。各医家运用药味及剂量有不同习惯,但一般每剂汤方在100克左右,膏方在此有效处方上,增大10~15倍以上,形成有效的膏方剂量。由此形成一料膏方的重量当在1000克以上,过少不易制作。另外加糖或蜂蜜1000克,共熬出膏滋约1400克左右,可服用一个半月。若天暖,剂量应酌情减少。

  药物用量有轻重之分,一般轻者用量宜少,重者用量宜多。药用剂量问题,古今医家虽曾作了很多考证,但迄今仍难有定论。因此,对于古代方书所载膏方中药物的用量,仅作为参考,可以根据方中各药用量的比例了解其配伍意义。临床开列膏方所用剂量,按中药学和近代医案中所用剂量,结合地区、年龄、体质及病情等不同情况,适当使用。

  (二)炼蜜

  蜂蜜有调味、滋润和补益的功效。另外还具有一定的缓和、防腐作用。炼蜜的作用,在于既能驱除药性的偏激使之中和,又能除去蜂蜜中的水分及杂质,使药物品质上乘,有质有量且保存持久。

  1、选蜜

  选择优质蜂蜜是保证膏滋质量的关键。蜜以质厚色白如凝脂、味甜而香、兼有鲜味、黏性强者作为首选。但由于产地和气候的关系,北方蜜含水分少,一般选用枣花蜜、荆条花蜜为佳,荞麦花蜜较次;而南方蜜含水分较多,选荔枝蜜、坝子蜜较优。

  2、炼蜜方法

  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使之完全溶化,沸腾时用网筛或绢筛捞去上面浮沫,至蜜中水分大部分蒸发,翻起大泡,呈老红色时,酌加约10%的冷水,再继续加热使沸,随后乘热倾出,用绢筛过滤,除去其杂质,即成炼蜜。

  (三)、膏方的制做

  传统膏方的制作经过浸泡、煎煮、浓缩、收膏、存放等几道工序。

  1、浸泡:先将配齐的药料检查一遍,把胶类药拣出另放。然后把其他药物统统放入容量相当的洁净砂锅内,加适量的水浸润药料,令其充分吸收膨胀,稍后再加水以高出药面10厘米左右,浸泡24小时。

  2、煎煮:把浸泡后的药料上火煎煮。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1小时左右,转为微火以沸为度,约3小时左右,此时药汁渐浓,即可用纱布过滤出头道药汁,再加清水浸润原来的药渣后即可上火煎煮,煎法同前,此为二煎,待至第三煎时,气味已淡薄,滤净药汁后即将药渣倒弃(如药汁尚浓时,还可再煎1次)。将前三煎所得药汁混合一处,静置后再沉淀过滤,以药渣愈少愈佳。

  3、浓缩:过滤净的药汁倒入锅中,进行浓缩,可以先用大火煎熬,加速水分蒸发,并随时撇去浮沫,让药汁慢慢变成稠厚,再改用小火进一步浓缩,此时应不断搅拌,因为药汁转厚时极易粘底烧焦,在搅拌到药汁滴在纸上不散开来为度,此时方可暂停煎熬,这就是经过浓缩而成的清膏。

  4、收膏:把蒸烊化开的胶类药与糖(以冰糖和蜂蜜为佳),倒入清膏中,放在小火上慢慢熬炼,不断用铲搅拌,直至能扯拉成旗或在滴水成珠(将膏汁滴入清水中凝结成珠而不散)即可。

  一.膏方的服法

  临床上膏方的具体服法,一是根据病人的病情决定;二是考虑病人的体质、应时的季节、气候、地理条件等因素,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一般来说,服用膏方多由冬至即"一九"开始,至"九九"结束。冬天为封藏的季节,滋补为主的膏方容易被机体吸收储藏,所以冬令是服用膏方的最佳季节。治疗为主的调治膏方可视病情需要,根据不同时令特点随季节处方。

  (一) 服用方式

  1、冲服

  取适量膏滋,放在杯中,将白开水冲人搅匀,使之溶化,服下。如果方中用熟地、山萸肉、巴戟肉等滋腻药较多,且配药中胶类剂量又较大,则膏药黏稠较难烊化,应该用开水炖烊后再服。根据病情需要,也可将温热的黄酒冲入服用。

  2、调服

  将胶剂如阿胶、鹿角胶等研细末,用适当的汤药或黄酒等,隔水炖热,调好和匀服下。

  3、噙化

  亦称"含化"。将膏滋含在口中,让药慢慢在口中溶化,发挥药效,如治疗慢性咽炎所用的青果膏等。

  (二) 服用时间

  1、空腹服

  《本草经》谓:"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其优点是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滋腻补益药,宜空腹服,如空腹时服用肠胃有不适感,可以改在半饥半饱时服用。

  2、饭前服

  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时服药。病在下焦,欲使药力迅速下达者,宜饭前服。

  3、饭后服

  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时服药。病在上焦,欲使药力停留上焦较久者,宜饭后服。

  4、睡前服

  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时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宜睡前服。

  (三) 服用剂量

  服药剂量的多少,应根据膏方的性质、疾病的轻重以及病人体质强弱等情况而决定。一般每次服用膏方取常用汤匙1匙为准(约合15~20毫升)。

  药物分有毒无毒、峻烈缓和的不同。一般性质平和的膏方,用量可以稍大。凡有毒、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并且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以免中毒或耗伤正气。

  轻病、慢性病,剂量不必过重;重病、急性病,用量可适当增加。因为病轻药重,药力太过,反伤正气;病重药轻,药力不足,往往贻误病情。

  患者体质的强弱,性别的不同,在剂量上也应有差别。老年人的用药量应小于壮年;体质强的用量,可重于体质弱的病人;妇女用药量,一般应小于男子,而且妇女在经期、孕期及产后,又应小于平时,但主要仍须从病情等各方面作全面考虑。

  服用禁忌

  说明

  在使用膏方时,为了注意安全,保证疗效,必须重视禁忌问题。用药禁忌,除了药物配伍中的"十八反"、"十九畏"等外,还有补膏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禁忌三个方面。

  补膏禁忌

  老年病虚证为多,故补膏较为常用,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防止"闭门留寇"

  在外邪未尽的情况下,不要过早使用补膏,以免留邪为患。必要时可在祛邪药中加入补益之品,以达到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目的。另外,补益莫与气血为难,应避免一味呆补,不注意气血流通的倾向。

  防止"虚不受补"

  对于一般慢性虚证患者,只能缓缓调养,不宜骤补。可于补益膏方中,酌加助运之品,以免滋腻呆胃之弊。

  防止"损阳耗津"

  阳虚有寒忌清补,以免助阴损阳;阴津亏损忌用温补,以免助火伤阴。

  妊娠禁忌

  妊娠期间,因为某些药物具有滑胎、堕胎的流弊,往往可以造成流产的后果,所以在临证时要注意药物的选用,注意妊娠禁忌。

  忌口

  为了达到治疗目的,服药期间要求病人忌食某些食物,叫做"忌口"。近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和科学实验,忌口的范围已日渐缩小,而且日趋合理。如服人参膏时忌服萝卜,服首乌膏时,忌猪、羊血及铁剂;服滋补性膏方时,不宜饮茶。一般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

  服用人参时,常习惯称萝卜、绿豆(包括绿豆制品,如粉丝等)是"解药",意思是含破坏人参中的有效成分。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萝卜的消食导滞作用和绿豆的寒凉解毒功能造成人参的作用不能发挥,人参的甘味补气生津的疗效将大大减弱。应该说,两者同时服用是不适宜的。从药理上讲,萝卜会加快人参有效成分的排泄,在人参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营养成分未被人体吸收时,已经被排泄出体外了。由于膏方中有不少补益壅滞之品,对于消化不良者,服用食物以易消化为上,否则容易阻碍消化、吸收,从而不能起到理想的补益作用。

  针对患者的体质,在膏方服用时,忌口更为重要。如:

  ① 阴虚体质在临床上可见头晕眼花、口干咽燥、心烦、易于激动、失眠心悸、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在服膏方进行滋阴的同时,在饮食上有这样几点忌口:

  ⑴忌食辛热的食品,如狗肉、牛肉等;在烹调作料中不放或少放姜、蒜、葱等~类调味品;至于甜味食品如巧克力及其制品更应少吃,甚至不吃。否则,轻则引起口干咽燥严重,大便燥结,重则可见出血症状。

  ⑵忌食海鲜一类发物,如黄鱼、带鱼等。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中不少表现为阴虚火旺的症状,在应用滋阴降火药物治疗时,食用海鲜则犹为火上浇油。这些病人以食淡水鱼为好。

  ⑶忌食不易消化的药食。因为患者消化功能虚弱,不易吸收,又因为阴虚之人常出现大便燥结,此时若在帮助消化的药食中加入润肠之品,可以使膏方中滋阴药发挥更好作用。

  ②阳虚体质 在临床上可见全身怕冷、面色眺白或者淡白无华、少气倦怠乏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苔润滑、脉象微细迟无力,对这类病人常用补阳、温阳、壮阳等药食进行调补,应该在饮食上注意以下忌口:

  ⑴切忌滥用温补肾阳的食品。如果在服鹿鞭、牛鞭、羊肉等药食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虚火的病理现象。否则容易助火动血,产生变症。另外,还应注意不少阳虚体质的人,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故饮食上尚要忌用黏腻

  ⑵忌用寒性食品,如柿子、黄瓜等。阳虚体质者易生内寒,可见脘腹时感冷痛,大便稀溏,四肢欠温等。若用寒性食品,则寒象更甚,在炎热夏天,尤其应慎冷饮瓜果之品,不能图一时之快,而使阳虚体质曰见虚弱,变症丛生。

  ⑶阳虚体质的人气血流行不畅,切忌服用或过多服用厚味腻滞之品,如食肉类制品,也尽可能除去油脂部分。

  合理服药

  "一药一性,百病百方"。各种膏方,它们的功用各有不同,但无论哪种膏方,只可治疗一定的病症,而不能通治百病。补膏不能乱用,用错了,有害无益。对于一些阴阳俱虚、气血不足、数病同发的情况,治疗时必须仔细观察分析,谨慎选方,合理用药,以获佳效,切忌孟浪投药。

  五.膏方的储存

  为了使膏方能在服用期间,保质而充分发挥药力以达到调补的目的,其存放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在膏方制作后,让其充分冷却,才可加盖。可以让它存放在瓷罐(锅、钵)中,亦可以用搪瓷烧锅存放,但不宜用铝、铁锅作为盛器。

  由于膏方用药时间较长,尽管时值冬季为多,但遇暖冬时就要小心发生霉变了。一般情况下,多放在阴凉处,若放在冰箱冷藏更佳。若放在阴凉处而遇暖冬气温连日回升,应让其隔水高温蒸烊,但是忌直接将膏锅放在火上烧烊,这样就会造成锅裂和底焦。在膏药蒸烊后,一定要把盖打开,直至完全冷却,方可盖好。切不可让锅盖的水落在膏面上,否则过几天就会出现霉点。在每天服用膏方时,应该放一个固定的汤匙,以免把水分带进锅罐里而造成发霉变质。

  一旦气候潮湿,或者天气变暖,在膏方上出现一些霉点,此时宜用清洁水果刀刮去表面有霉点的一层,再用隔水高温蒸烊。当然,如果霉点很多且在膏面的深处也见有霉点,这样就不能服用了。

  六、组方原则

  膏方一般由20余味的中药组成,属大方、复方范畴,且服用时间较长,因此,制定膏方更应注重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应该针对患者的疾病性质和体质类型。另外,膏方中多含补益气血阴阳的药物,其性黏腻难化,若不顾实际情况,一味纯补峻补,每每会妨碍气血,于健康无益,故配伍用药,至为重要。组方时尤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脉案书写,辨证立法

  膏方的脉案,以往习用毛笔书写,它既是中华文化的艺术佳品,又能体现中医擅长于疾病调养的传统特色。膏方不仅是滋补强壮的药品,更是治疗慢性疾病的最佳剂型,所以膏方的制订,首当重视辨证论治。医家应从病者错综复杂的症状中,分析出病因病机病位,衡量正邪之盛衰进退,探求疾病之根源,从而确定固本清源的方药。中医的理、法、方、药特色,必须充分体现在膏方的脉案中,并且正确、科学地书写脉案,这样才能保证治疗的有序和准确。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若用这种方法开出来的膏方,既无理、法、方、药的内容,又无君、臣、佐、使的规律,杂乱无章,患者服后,必定弊多利少。

  2、注重体质差异,量体用药

  人体体质的减弱,是病邪得以侵袭、疾病得以产生的主要原因,而体质每因年龄、性别、生活境遇、先天禀赋、后天调养等不同而各有差异,故选方用药也因人而异。如老年人脏气衰退,气血运行迟缓,膏方中多佐行气活血之品;妇女以肝为先天,易于肝气郁滞,故宜辅以疏肝解郁之药;小儿为纯阳之体,不能过早服用补品,如果确实需要,多以甘淡之品调养,如四君子、六味地黄等;中年人负担堪重,又多七情劳逸所伤,治疗时多需补泻兼施。除此以外,又有诸多个体差异,均需详细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治疗计划。

  3、调畅气血阴阳,以平为期

  利用药物的偏胜之性,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不平衡,以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临床所及,中老年人脏气渐衰,运化不及,常常呈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状态,如果对此忽略不见,一味投补,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药,既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应根据病者的症状,针对瘀血等病理产物,适当加以行气、活血之品,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阴阳平衡。

  4、斡旋脾胃升降,以喜为补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曾谓"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为临床药物治疗及食物调养的重要法则,同样适合于膏方的制订。口服膏方后,胃中舒服,能消化吸收,方可达到补益的目的,故制定膏方,总宜佐以运脾健胃之品,或取檀香拌炒麦芽,以醒脾开胃;或用桔梗、枳壳,以升降相因;或配伍陈皮、楂曲以消食化积;尤其是苍术一味,气味辛香,为运脾要药,加入众多滋腻补品中,则能消除补药黏腻之性,以资脾运之功。中医习惯在服用膏方进补前,服一些开路药,或祛除外邪,或消除宿滞,或运脾健胃,处处照顾脾胃的运化功能,确具至理。

  5、着意通补相兼,动静结合

  用膏方进补期间,既不能一味呆补,又不宜孟浪攻泄,而常取通补兼施、动静相合、并行不悖的方法。民间常以驴皮膏加南货制膏进补,时有腹胀便溏等不良反应发生,多因其不符合"通补相兼,动静结合"的原则。补品为"静药",必须配合辛香走窜之"动药",动静结合,才能补而不滞。临床可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等,辨证选用"动药",例如取附子温寒解凝,振奋心阳;取大黄、决明子通腑排毒,降低血脂;取葛根、丹参活血化瘀,净化血液等,与补药相配,相使相成,而起到固本清源之效。

  另外四时之气的升降沉浮对疾病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古代医家据此提出随时为病,当随病制方的治疗思想。如金元医家李杲在《脾胃论·脾胃将理法》中提出:"春时有疾,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药,秋月有疾加温气之药,冬月有疾加大热药,是不绝生化之源也。"说明春天多风邪为患,须在方中加入祛风药,如荆芥、薄荷、菊花、桑叶之类;夏天有病多热疾,须加适量的寒凉药,如黄连、黄芩、石膏、知母之类;秋天有病多燥邪,宜加入温润气分药,如杏仁、紫苏叶、桔梗、沙参之类;冬天有病多寒邪,宜加入一些温热药,如附子、干姜之属。注意用药与四时相应,以适应温、热、寒、凉、升、降、沉、浮的规律,不绝生化之源。受这种思想的影响,结合各个季节的易发病证,则可以在不同的时令,根据病情及气候,采用相应的四时用药法,随证应变,亦可以用膏方的形式来治病及防病。故膏方不仅仅局限于冬令时节应用。

  膏方的形式来治病及防病。故膏方不仅仅局限于冬令时节应用。

  膏方之制定,遵循辨证论治法度,具备理、法、方、药之程序,不仅养生,更能治病。因膏方服用时间长,医者必须深思熟虑,立法力求平稳,不能小有偏差。偶有疏忽,与病情不合,不能竞剂而废,医生与病家皆遭损失。故开一般处方易,而膏方之制订难。膏方是一门学问,又属中华文化之遗泽,应当传承不息,发扬光大。

  宣传资料编排:顾林、王文银

  宣传资料审阅:任斌、李国禹

  (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