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放血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是指用三棱针、采血针、火针等针具刺破患者相应部位(血络、腧穴或病变部位),放出适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具有泻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止痒、醒神开窍、止呕止泻、缓解麻木的作用。是中医学在长期发展实践中形成的特色治疗手段之一。
一、刺络放血的作用机制
1.退热作用
中医认为发热主要有两种,一为阳盛发热,一为阴虚发热。放血的退热作用,则适用于前一种。因为阳气盛必然会血盛,放血可以减少血盛,从而减少了血脉中的邪热,使机体的气血趋于正常。
2.止痛作用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意思是内有疼痛症状的疾病,在其经脉中必有闭塞不通的地方。放血疗法可以直接带出经脉中的瘀滞的病邪,调整闭塞的壅阻的局面,经脉畅通了,疼痛立时可止。临床许多急性病,例如咽喉痛及偏头痛等,应用放血疗法,能迅速收到很好的效果。
3.解毒作用
中医所说的解毒作用,是指机体在病理的状况下,由于自身机能障碍不能抵抗毒邪而出现的证候,如因毒火亢盛而致的“红丝疔”,以及毒邪浸淫而 生的疮疡痈疽。放血不仅能使侵及机体的毒邪随血排出,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血调气”的作用,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以抑制病邪扩展与再生。
4.泻火作用
中医认为,火热内扰,可致多种病证,常表现为心烦不安、口舌生疮、肢体疼痛肿胀、急躁易怒,甚至发热、神昏、谵语等症状。放血疗法可以直接使火热之邪随血而泻,适用于多种热证。
5.消肿作用
肿痛多由于气滞血涩,使经络瘀滞而造成的。放血能直接排除局部经脉中瘀滞的气血与病邪,促使经脉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
6.止痒作用
痒是风邪存在于血脉之中的表现,故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原则。放血就是理血调气,使血脉流畅迫而风邪无所留存,达到祛风止痒的作用。
7.缓解麻木作用
气虚不能帅血达于四末,或者血虚失于濡养,则往往出现麻木的症状。用毫针点刺患侧肢体的穴位,使其出少量血,治疗麻木之症,是以血行气至的 理论为指导的,效果较好。
二、刺络放血的适应症:
1.瘀血导致的各种疾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如头痛、扭挫伤、落枕、痹证(即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等;
2.急性病症,如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急惊风等;
3.发热及热毒蕴结病证,如风热咳嗽、目赤肿痛、风火牙痛、麦粒肿、急性带状疱疹等;
4.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荨麻疹、斑秃、痤疮、银屑病等;
5.其他疾病,如中风后遗症、末梢神经炎等。
三、刺络放血的注意事项:
1.贫血、低血糖、有血液病或出血倾向者,肝肾或心脏有严重疾患、孕妇、年老体弱者宜慎用。
2.血管瘤部位、急性传染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禁用。
3.泻血当天不可喝酒。
4.切忌刺中动脉,故在有动脉分布的部位刺络时,极宜谨慎。
5.泻血部位、泻血器具严格消毒。
6.泻血者应佩带口罩、手套。
7.泻血笔、泻血针、拔罐器专人专用。
8.每次泻血总数最多不超过200毫升。
9.患者治疗期间的配合:(1)治疗当天最好不洗澡。(2)治疗期间不要受凉、受寒和过度劳累。(3)治疗期间需要活动。
10.治疗常见反映:因个人患病情况不同,其反应也不同,有的患者治疗一次效果就很明显,有的患者几次后才有明显效果,在治疗期间病症出现反复属于正常现象。
11.治疗过程中密切注意血压、心率变化,防止发生晕针或晕血,勿伤及大动脉。
温馨提示:
此疗法属于临床医疗操作,患者切勿在家自行操作,以免引发伤口感染等不良反应,请到正规医疗机构,根据中医辨证进行治疗。
供稿人:李荟贞 136387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