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这菜不起眼,却是“血脂清洁工”!血脂高、血粘稠就吃它,老祖宗早就用上了

2025-08-29 10:33 发布人:马荣梅 浏览:

  人一到了年纪,血管健康就容易 “亮红灯”,血脂、血栓、斑块,堵在哪病就在哪。不少人恨不能用个 “筛子” 把血液 “过滤” 一遍。

  其实,在我们老祖宗的食谱上,就有这样一个 “筛子”,它专 “清” 血管、改善血流,还能补肾利水,预防脑血栓和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血管不好的人

  ·   秋季一定要吃两次豆豉   ·

  豆豉,又名淡豆豉,是用豆科植物黄豆或黑豆做原料,经过蒸煮,冷却后加入曲菌发酵,盐渍,最后晒干而成,按加盐或不加盐分为咸、淡二种。

  豆豉醇香、味美,可口,是许多人爱吃的调味品之一,也是老人的 “长寿豆”。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它的功效记载最为详细,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蒸暑,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意思是说,豆豉可以开胃消食、祛风散寒、治疗水土不服。

  从现代医学角度讲,常吃豆豉有三个非常大的好处:

  豆豉中富含能溶解血栓的链激酶,有降低血液黏稠度、保持血管弹性的作用。

  豆豉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K2,这是一种能够“领钙入骨”的营养素,能准确地将钙从血液引导至骨骼,延缓骨质疏松产生。

  豆豉中的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被充分保留,且转化为生理活性更高的成分,抗氧化作用更强,可改善血脂异常、降低动脉硬化风险。

  在长寿之乡广西贺州昭平县,当地百岁老人就常吃豆豉。

  ·  豆豉和纳豆有何不同 ·

  流行于日本的纳豆,属于豆豉的一种。

  我国的豆豉可分为霉菌型豆豉和细菌型豆豉两大类:

  霉菌型豆豉中有根霉型豆豉、米曲霉型豆豉及毛霉型豆豉。

  细菌型豆豉是利用枯草杆菌在较高温度下,繁殖于蒸熟的大豆上,借助其较强的蛋白酶生产出风味独特、具有特异功能的食品,其最大特点是产生黏稠的丝状物。

  用于制作纳豆的纳豆杆菌属于枯草杆菌属,因此可以说,纳豆属于豆豉中的细菌型豆豉。

  所以说,纳豆具有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调节血脂等作用,咱们的传统豆豉作为其近亲,也是一点不差的!

  ·   豆豉怎么吃 ·

  01 控制量

  豆豉每日食用量以50克内为宜。由于豆豉加工中会加入较多盐分,因此若菜肴中已加入豆豉,需减少烹调用盐量,以免摄入盐分过多,增加患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02 勿自制

  需提醒的是,豆豉需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居家自制很难达到无菌条件,易被杂菌污染产生毒素,比如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可能产出肉毒素,引发食物中毒。

  03 搭配吃

  豆豉的原料是黑豆、黄豆这类大豆,其含有的大豆蛋白缺少一种必需氨基酸 —— 蛋氨酸。搭配鱼、排骨等富含蛋氨酸的肉类,可实现氨基酸互补;豆豉的甲硫氨酸(即蛋氨酸)含量较少,而鸡蛋中该氨基酸含量高,两者组合也能提高氨基酸的吸收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