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落 立秋至
秋季从立秋之日起,至立冬前而止,是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过渡阶段,人体受自然界影响,肌肤腠理由疏松趋向致密,阳气开始收藏,身体的生理功能活动也随之改变。
《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从四季阴阳消长变化而论,此时自然界气化运动由“化”转为“收”的阶段,阳气逐渐下降,阴气渐重。入秋以后,气候由热转寒,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由于立秋、处暑时期尚属于初秋阶段,盛夏余热未消,加之受三伏天之“末伏”影响,可能温度不降反高,甚至会出现“秋老虎”。
饮食
宜滋阴润肺,忌辛辣
秋季燥邪当令,易伤津液,出现口鼻、咽喉及皮肤干燥,也可出现或干咳无痰或痰黏难咳的“燥咳”的表现。所以,饮食上宜适当选择具有滋阴润肺功效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百合、银耳等以滋阴润燥、益胃生津。
秋日宜收不宜散,而中医认为,酸性收敛,辛味发散,故立秋起,可适当吃一些酸味蔬果,如柠檬、乌梅、柑橘、柚子等,以收敛肺气。饮食上还要尽量少食辛辣,以防泻肺气。
起居
宜早睡早起,忌熬夜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天自然界阴气渐增、阳气渐收,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内收。应尽量早睡早起,以顺应天时收敛阳气。
建议避免熬夜,在子时(23时)前入睡,保证良好充足的睡眠,以贮存体内阳气,更好地养护阴精、滋培元气。
运动
宜轻松舒适,忌过度
秋季人体处于内养收敛阶段,故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微汗为宜。运动方式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运动,动作舒缓,柔中有刚。
介绍几个适宜于立秋节气按摩的穴位,需要提醒的是:身体有严重基础疾病或处于妊娠状态者,一定要咨询专业医师后,在其指导下按摩。
大椎穴
定位:在颈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按摩方法:可点按、揉搓大椎穴60秒。若体寒,或秋冬易感冒者,可用艾条温灸此穴。
作用:益气壮阳,可预防感冒,改善落枕及颈肩不适。
肺俞穴
定位: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按摩方法:可参考大椎穴的按摩手法,亦可用叩击法。
作用:可舒缓穴位周围的颈项拘急、肩背痛,改善咳嗽、气喘、感冒等肺系疾患。
迎香穴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按摩方法: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至有热感,然后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之后点按鼻翼两侧迎香穴20次。早晚各做1~2组。
作用:疏散风热、通利鼻窍。迎香穴是治疗各种鼻部疾病的要穴,按摩此穴可祛除面齿风邪,治疗各种颜面疾病。
关元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
按摩方法:用两手中指适当用力按揉此穴,每次按摩5分钟,早晚各1次。亦可用摩腹法:双手叠加,按于关元穴所在区域,轻柔顺时针打圈按摩。
作用:培元固本、回阳固脱、收敛阳气,适用于体质虚弱、腰背酸痛、活动后容易出汗的人。
情志
宜宁静平和,忌悲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应保持宁静乐观的情绪,懂得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的容平之气。
忌情绪不稳定,烦躁易生心火,忧郁易伤肺脾,从而损伤脏腑气血津液,引发各种疾病。
在秋令时节,要让情绪慢慢收敛,凡事不作过激反应。可多参加户外活动,约三五知己好友,或登高赏景,或养花垂钓,或琴棋书画,均可调畅情绪,使心旷神怡,心态平和有助于培补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