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别让秋燥偷走你的气血!这份“养藏”攻略,让你整个秋冬不生病

2025-10-24 14:30 发布人:马荣梅 浏览:

  气血为身体之根本。气血足,则身体壮;气血虚,则百病生。入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燥易耗气伤津,加上“秋收”对应人体气血需养藏的特点,若不及时调补,易出现乏力、面色萎黄、口干咽燥,皮肤干燥等气血不足症状。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气血不足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与肺、脾两脏密切相关,这也是秋后补气血的关键依据。

  气血不足的表现:

  头发—干枯、掉发

  入睡—困难、易惊醒

  眼睛—无光、泛黄、混浊

  脸色—苍白、蜡黄

  情绪—懒言少语

  指甲—没月牙、有纵纹

  月经—量少、推迟

  精力—疲倦、易犯困

  代谢—代谢慢

  肺主气,秋燥易伤肺,肺气耗损则气短、乏力。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秋季脾胃功能易受寒凉影响,运化减弱则气血生成不足。

  因此,秋后补气血需以“润肺健脾”为基础,兼顾“养藏”,避免耗散。

  健脾益气是关键

  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有的食物和补品,都需要经过脾胃的运化吸收,才能转化为气血。因此,补气血的主要是健运脾胃。

  一、中药调理

  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常见经典方:

  1.四物汤:补血调血基础方,含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等。

  2.当归补血汤:以黄芪、当归为主,侧重补气血。

  3.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4.中成药:辨证选用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等,注意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最后提醒,补气血需“适度”,以免助燥伤阴,如易上火体质可减少桂圆、黄芪用量。

  二、食疗调补

  补气血食物:牛肉、红枣、桂圆、黑芝麻、黑豆、猪肝等。

  健脾食物:山药、芡实、薏米、小米等黄色入脾食物。如:红枣桂圆小米粥:适合日常食用。

  当归黄芪乌鸡汤:适合气血亏虚较明显者(每周1~2次)。

  三、中医技术助力

  1.艾灸温养

  选穴足三里、气海、血海、关元等可“养脾胃、固气血”,每次15-20分钟。

  2.推拿理气

  选穴关元、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穴位以疏通气血,每日睡前按揉2-3分钟以酸胀为度。平常多揉腹,腹部是五脏六腑之宫城,是阴阳气血之发源。脾脏功能增强,运化能力就加强了,五谷精微就能转化为滋养五脏的气血。

  三关通气血:

  尾闾关(腰底命门):双手大鱼际贴腰,从上往下推,推到微微发热。

  夹脊关(后背):双臂后伸,十指相扣,往后拉到后背发酸,每次5秒,做10次,后背柔软了,气血就通了。

  肝胆关(大腿):双手捏成空拳,敲大腿内外侧(先外后内),从大腿根敲到膝盖,每天敲2遍,每遍5分钟。

  起居运动养生

  1.中医提倡“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生活中首先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是子时(晚11点-凌晨1点)和午时(中午11点-下午一点)的休息,有利于阴血潜藏和阳气生发。

  2.适度的运动有利于气血运行,能调节呼吸、促进气血流通,增强心肺功能。推荐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和缓的有氧运动。避免过度劳累耗伤气血。

  情志调节

  中医认为:“怒则为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绪一来,气血就乱了,所以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

  养好脾胃,补足气血,全身脏腑得到滋养,整体免疫力提高了,整个秋冬就不再担心经常生病啦。